如今有一个关于人类的病痛与健康的全新概念正在兴起,这项心理学令人振奋不已,而且充满了美好的可能性。──亚伯拉罕.马斯洛,《迈向存在心理学》(一九六二年)
透过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马斯洛发现,达到人性颠峰的人们通常具有多数人毕生追求的特质;他们往往乐于帮助他人、富有创造力、思想开放、真诚可靠、心胸宽大、独立自主且勇往直前。然而,马斯洛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必须如此。他相信,如果社会创造出可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环境(包含直言不讳、发展独特的能力与热情,以及享有社会公平正义的自由),人们自然能发展出与至高人性相似的特质。
马斯洛将教师、治疗师与家长的角色视为园艺家,他们的任务是「让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健康成长与发挥效能」。对他而言,这意指「我们努力让玫瑰花美丽盛开,而不是尝试将玫瑰变成百合……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乐见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个人达到自我实现。这甚至意味着,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与承认,每个人都是神圣且独一无二的」。
(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热衷研究「存在心理学」的必要性,这个领域透过系统性的方式来探究目的,即终极经验(如惊叹、欢笑与情感)、终极价值(如美、真相与正义)、终极认知(如感知现实与新奇体验的出色能力)、终极目标(如最终的考虑或目的),还有以人为本,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即马斯洛所称的「存在的爱」〔Being-Love,或简称B-Love〕)。马斯洛提倡存在心理学(他有时也称之为「正向心理学」或「正统心理学」),是为了回应一种更注重「舍得,而不是拥有」、「努力奋斗,而不是实现目标」、「拥抱挫折,而不是得到满足」、「追求喜悦,而不是获得喜悦」与「试图前进,而不是抵达终点」的心理学。
马斯洛在这条路上并不孤单。一九三○年到一九七○年间,一群志同道合的思想家崛起,其中包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詹姆斯.布根塔尔(JamesBugental)、夏洛特.布勒、阿瑟.康布斯(ArthurCombs)、维克多.弗兰克、埃里希.佛洛姆、尤金.简德林(EugeneGendlin)、凯伦.荷妮、西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吉姆.克利(JimKlee)、R.D.连恩(R.D.Laing)、罗洛.梅、克拉克.穆斯塔卡斯(ClarkMoustakas)、卡尔.罗杰斯、唐纳.斯里格(DonaldSnygg)与安东尼.苏提奇(AnthonySutich),他们全都认知到当时的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限制。他们认为,这些学科并没有公平地对待所有个体;它们没有顾及人类发展创造力、灵性与人道主义的庞大潜能。他们自称第三势力(ThirdForce),试图整合对于传统观点的洞察,同时探索「完整体现人性的意义是什么,以及那种意义如何让自我实现或充满活力的生命展现光彩」。
最终,第三势力的心理学家被称为「人本心理学家」,而马斯洛与安东尼.苏提奇在一九六一年创办《人文心理学期刊》(TheJournalofHumanisticPsychology)之时,这个领域正式成立。今日,有一群精神治疗学家与研究人员在人本心理学的传统中工作(其中许多人自称为「存在人文主义」心理治疗师),并始终强调人文议题,包含真实性、意识、具有同理心的社会行动、最有利成长的社会与生态环境、灵性、自我超越、整合、完整,以及接受人类存在所固有的挣扎与矛盾。在人本心理学的架构中,健康的人格会不断寻求自由、责任、自觉、意义、承诺、个人成长、成熟、整合与改变,而不是一味追求地位、成就甚至快乐。
九○年代晚期,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推动正向心理学的发展,以便对幸福与「赋予生命价值」的事物进行更缜密的研究。如今,人本心理学家与正向心理学家都渴望了解与培养健康的动机与生活方式。过去四十年来,下列十三种幸福来源持续受到严谨的研究,而你可以透过自己的方式来实现每一种幸福:
幸福的来源
•更多正面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正面的心情与情绪的频率更高、程度更强烈,例如满足、欢笑与喜悦)
•更少负面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负面的心情与情绪的频率更低、程度更轻微,例如伤心、焦虑、恐惧与愤怒)
•生命的满足(对整体生命的正面主观评价)
•活力(对生理健康与精力的正面主观认知)
•环境控制(将环境塑造成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欲望;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被日常生活的要求与责任压垮的能力)
•正向的关系(感受他人的爱、支持与重视;拥有温暖且可靠的人际关系;以爱与宽容对待他人)
•自我接纳(以正面态度看待自己;自我价值感;喜爱与尊重自我)
•掌握(完成困难任务的成就感;达成自我重大目标的效能感)
•自主(独立自主,能够在人生中自由做出选择与抵抗社会压力)
•个人成长(不断寻发展与进步,而不是追求固定不变的状态)
•生命的参与(全心全意与充满热情地投入日常活动与生活)
•生命的目的与意义(相信自己的人生是重要、宝贵且值得的;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与意义;与超越自我的事物建立连结)
•超然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敬畏、心流、启发与感激的经验)
注意,许多这些幸福来源超越了人们对于快乐的刻板印象。成为全人,指的是活出完整的存在,而非不断追求快乐。感到快乐未必就是活得幸福;这其中也包含持续在生命中融入更多意义、参与成长──即人本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由pixabay供图)
在这个部分,我将介绍二十一世纪的全新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个模型与人本心理学的精神相符,但也建立在关于人格、自我实现、人性发展与福祉的最新科学发现之上。我相信,这个新的需求层次模型可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实用组织架构,也能有效指引你踏上健康、成长与超越的自我旅程。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先纠正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些常见误解。
人生不是一场电玩游戏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通常被视为一层接一层的进展,彷佛一旦我们满足了一连串的需求,就会永远满足于现状。这彷佛将人生当成电玩游戏,我们过了一关(譬如安全),天上就会传来一个声音说,「恭喜,现在你解锁归属感了!」然后就永远不会回到上一关。这种看法完全误解了马斯洛的理论及其所有研究的精神。虽然很少有人这么认为,但马斯洛其实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马斯洛强调,我们随时都处于成为的状态,而人的「内在核心」纯粹由「潜力」构成,而不是「终极的实现」,这些可能性「脆弱、微妙又棘手,非常容易遭学习、文化期待、恐惧与非难等所吞没」,并且容易为人所遗忘、忽视、空置、轻视、未表达或抑制。马斯洛清楚表明,人性的发展是渐进的发展,成长「并非一蹴可几」,而往往是前进两步、又后退一步的过程。
人们鲜少谈论的一个面向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看待世界与看待他人的各种方式。他主张,每一项需求遭到剥夺时,会连结到本身独特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与未来展望:
人类有机体受到特定需求所支配时,会呈现的另一个特质是,对于未来的整体人生观也往往随之改变。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类而言,乌托邦只不过是一个食物丰足的地方。他们大多认为,如果余生都衣食无虞,就能得到绝对的幸福,再也不缺任何东西。生命的意义就是吃,其他都不重要。自由、爱、合群、尊重与人生观等,都是没有价值的废物,因为它们无法填饱肚子。这种人仅仅是为了吃而活在世上。
虽然马斯洛经常以这种极端情况为例,但他也接着指出,多数人的「所有基本需求有一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有一部分未获满足」。他坚信,「任何行为往往都同时取决于数个或所有基本需求,而非其中一个」,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回到特定的心理状态,端视需求是否遭到剥夺。
另一个大家经常误解的概念是,这些需求各自独立或是毫无关联。同样的,从马斯洛理论的实际陈述是无法推衍出这个概念的:「〔人类的需求〕依照整合式阶层所排列,而不是二分式,也就是说,它们层层相迭……这表示个人永远有可能退回到下一层的需求,而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可将这种逆行的过程纯粹视为病理或病态的行为,而是应该认知到,这对有机体的完整性是绝对必要的,而且是『高层需求』存在与运作的先决条件。」
英国人本心理治疗学家约翰.罗文(JohnRowan)以俄罗斯娃娃来比喻马斯洛的整合式阶层概念:每一个娃娃都包覆了体型更小的娃娃,但同时也超越了它们。举例来说,我们努力达成最顶层的目标时,对于安全、情感或自尊的需求并未消失;相反地,这些需求融入了顶层目标。个人达到完全的整合时,所有的基本需求不只得到满足,也互相合作,推动个人实现终极的目标与价值。
这种概念的另一个意涵是,如果你没有先透过健康的方式整合不安全感与遭到剥夺的需求就急着成长,攀上顶峰的可能性便会减少。一周花个几分钟利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冥想,或者每天早晨做下犬式瑜珈,并不会如魔法般地带给你深刻的自我价值感及与他人的情感。一如先前所述,马斯洛认为成长通常是前进两步又后退一步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回到基本需求以汲取力量、从困难中学习,并努力让全人达到更好的整合。
(由pixabay供图)
针对马斯洛理论的现代论述往往遗漏了整合式阶层这个关键概念,而聚焦于阶梯式的金字塔──马斯洛在已发表研究中,从未实际利用金字塔来演示需求层次。托德.布理吉曼(ToddBridgman)与同事们深入探究金字塔图解的由来,得出的结论是,「马斯洛金字塔」其实是六○年代一位管理顾问发明的。从那时起,这个概念迅速席卷新兴的组织行为学领域。布理吉曼等人发现,这个金字塔概念呼应「〔战后〕美国普遍流行的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型态,并让官僚政治(即层层相迭的三角形结构)的管理主义有了发展的正当理由」。
遗憾的是,这个金字塔图解不断出现在管理学教科书里,使马斯洛博大精深的智慧结晶沦为拙劣模仿的对象,并违背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这实际上指的是,个人发挥创意潜能以达到人性的颠峰。布理吉曼与同事指出,「假使根据需求层次来启发管理学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以及共同利益的追求,会比设计一个简化的五阶式单向金字塔更能彰显马斯洛理论的价值」。
最后,还有一项常见的误解,那就是马斯洛的理论不允许跨文化的变动或个体的差异。然而,马斯洛承认,不只基本需求会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更迭,满足基本需求的顺序也会出现重大的文化与个体差异。例如,一些缺乏安全与健康的重要资源的社会(如在饱受战乱所苦的社会,人们经常活在真实的危险与恐惧中),肯定会比其他社会更注重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社会仍然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程度的群体意识、尊重与发展技能和才华的机会。如顾问苏珊.福勒(SusanFowler)所言:「『自我实现』的地方无所不在。」若要让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与超越的机会,就必须解决世界各地真实存在的结构不平等,但这不表示人们必须先满足与安全有关的需求,才能努力获取更大的成就感。不同需求的满足可以同时并行。
即使属于同一个社会,人们的需求也会因为不同的性格与环境经验的结合,而有不同的优先级。举例来说,有些人一向把注意力放在与别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有些人则持续寻求别人的赞美与尊敬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即便就个人而言,我们在成长的同时,重视的需求也可能会跟着改变。再次强调,重点是改变与成长。
尽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排序会在不同的文化、个体甚至个人的一生中有所变动,但有一个核心面向在现代科学的检视下始终不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那是什么。
匮乏vs.成长
虽然多数人把重点放在需求的三角阶层上,但马斯洛实际上强调的是这个阶层的另一个特点。他主张,所有需求都可以归为两大类别,而若想成为全人,就必须整合这些需求:匮乏与成长。
匮乏的需求──马斯洛称之为「D-needs」──出自于满足感的缺乏,不论是缺乏食物、安全、情感、归属或自尊。「匮乏境界」(D-realm)的存在影响了我们的所有感知并扭曲了现实,它会要求个体的全人:「喂我!爱我!尊重我!」这些需求越缺乏满足,我们就越容易扭曲现实以符合自己的期待,并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最急迫的需求。在匮乏境界中,我们也越容易利用各种防卫机制来逃避免这种不足。某种意义上,这些防卫机制可谓「具有智慧」,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当下无法承受的痛苦。
然而马斯洛认为,成长需求(如自我实现与超越)所具有的智慧与匮乏需求颇为不同。论及「防卫智慧」与「成长智慧」之间的差别,马斯洛主张,存在的存有境界(B-realm,或简称存有境界)就如同以清晰的镜片取代模糊的镜片。如此一来,我们不会受恐惧、焦虑、怀疑与不断对现实提出要求的需求所支配,而是更能够接受与善待自我和他人。成长智慧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现实,去探索「什么样的选择将能引领我达到更好的整合与完整?」而不是「我要如何保护自己才能得到安全感?」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安全与安全感、以及感受短暂愉悦的欲望,比成为全人的欲望更吸引我们注意,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如身为记者与作家的罗伯特.莱特(RobertWright)在《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WhyBuddhismIsTrue)中所述,「人的大脑经过天择演化,是来误导、甚至奴役我们的」。我们的基因只「在乎」繁衍后代,不管这会让全人的发展付出多少代价。即使这会限缩我们的世界观,导致我们对与现实脱钩的世界反应过度,那也无妨。
然而,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可能会阻碍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与自我。尽管成长的路上会面临许多挑战,但马斯洛仍然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即使大多数的人都花太多时间注意自己的不足,而未能成就自我。马斯洛对于安全与成长辩证本质的强调,与当前人格心理学、控制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及理论化惊人地一致。学界普遍认为,整个系统(不论是人类、哺乳类或机器)若想达到理想的运作状态,便必须能够在分心与干扰的情况下持续追求目标的稳定性,以及具有适应与探索环境的弹性。
现在我们了解安全与成长是成为全人(包括健康的超越)的两个必备条件后,是时候来寻找一个崭新的意象了。
崭新的意象
在六○年代问世的金字塔图像讲述了马斯洛根本没说过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成就,关于突破一关又一关、直到你「赢了」人生这场比赛的故事。但是,这绝非人本心理学家强调的自我实现精神。人的处境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经验。人生不是攀登顶峰的一条路径,而是在广阔海洋中游历的一段旅程,当中有着各种寻求意义与探索的崭新机会,但也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在起伏不定的浪涛中,笨重的金字塔毫无用处。我们需要的是更有用的东西。我们需要一艘帆船。
人生的冒险旅程很少一帆风顺。帆船能够保护我们,不受跟我们同样起伏不定的大海所侵袭。船身的每一片木板都发挥了抵御海浪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必将为了待在水面上而耗尽所有精力。尽管就算只有一片木板,也好过什么都没有,但是船越大,就越能抵挡风浪。同样地,在人生中,虽然安全是获得安全感的必要基础,但若能拥有与他人的深厚情感及得到尊重与彰显自我的价值,你将能安然度过暴风雨。
然而,拥有一艘稳固的船并不足以在汪洋中前进。你还需要一片风帆。如果没有它,船或许不会沉,但哪儿都去不了。船帆每往上升一节,就能捕捉更多风力,有助你探索与适应环境。
你离成功,只差一套经营战略!
许多人在直面竞争对手时,
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要打败他!」
但是,这只会让你过度专注于竞争当中,
忽略了应该从「改变」自己或公司做起。
强大自己,才是胜过他人的不二法门!
恪守买家好、卖家好、社会好三赢原则,
运用「营销」与「创新」的力量,
帮助弱小企业从战略上逆转竞争劣势,
激发个人和团体造福社会的潜力。
支持他们,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