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物而言,从来都是弱肉强食

作者:稻垣荣洋 载于 2021/10/9 14:03:06

狮子和斑马,何者较强?

对于生物而言,究竟何谓「强者」?

能够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的强者,似乎和我们人类所认定的「强者」略有不同。有趣的是,被我们视为强者的生物,有可能属于弱势族群;而那些看似柔弱的生物,或许才是强势的一方。

在此,让我们先来检视一下,被人类视为「强者」的生物,和被视为「弱者」的生物,牠们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吧。

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拥有獠牙、锐爪和令所有动物闻之色变的咆哮声,应该堪称是最强的生物吧。

但我们却从未听说,斑马被狮子一网打尽而濒临绝种,反而是担心狮子是否会灭绝。为什么比起被捕食的斑马,身为掠食者的狮子反而会面临绝种的危机呢?

吃与被吃的关系称做「食物链」。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也有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再上去,还有更强的生物以肉食性动物为食。自然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关系之上。

(由pixabay供图)

虽然在斑马与狮子的关系里,肉食性动物只有狮子而已,但是一般而言,很多食物链都是由肉食性动物捕食肉食性动物所连结而成的。举例而言,植物是蚱蜢的食物,蚱蜢是肉食性的螳螂的食物,螳螂是肉食性的麻雀的食物,而麻雀又是老鹰的食物,环环相扣下来,就形成了弱肉强食的食物链。最后组合而成的,就是所谓的「食物链金字塔」。

愈接近金字塔底端的生物,数量愈多;愈接近顶端,数量愈少。举例而言,假如一只老鹰需要吃十只麻雀,一只麻雀需要吃十只螳螂,一只螳螂需要吃十只蚱蜢,那么一只老鹰要存活下去,就必须要有十乘以十乘以十,也就是一千只蚱蜢才足够。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千只蚱蜢的话,老鹰就无法存活下去。老鹰的生命非常脆弱,唯有蚱蜢的存在才得以延续。

同理,号称万兽之王的狮子也是相当脆弱的生物,如果没有斑马等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的话,狮子根本无法存活下去。

任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绝种的物种,即称做受威胁物种。事实上,像安地斯神鹰、西伯利亚虎、欧亚狼等号称强者的猛禽类或猛兽,有许多都已名列受威胁物种的名单中。

对于生物而言,究竟何谓「强者」?并不是拥有锯牙或钩爪就够了,还得有能力存活下来,才称得上是强者。

小蚂蚁很强吗?

来看看昆虫的世界吧。在昆虫的世界里,哪一种虫才是最强的呢?

是能用镰刀迅速捕捉猎物的螳螂?拥有巨大犄角的长戟大兜虫?还是拥有刺针的胡蜂呢?

出人意料的是,昆虫界最强的生物一般认为是蚂蚁。

看在大部分人眼里,一时之间应该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吧。毕竟人类一向高高在上地把蚂蚁称做「小蚂蚁」。甚至应该有不少人在小的时候,曾经用脚踩扁蚂蚁、用砂石活埋蚂蚁、用水灌满蚂蚁的巢穴,做了许多残忍的恶作剧吧。

然而事实上,有很多昆虫都畏惧蚂蚁。

(由pixabay供图)

因为蚂蚁会群起攻击,所以再怎么强大的昆虫,碰到蚂蚁也束手无策。相信有不少人目睹过蚂蚁攻击活生生的螳螂或蟋蟀,然后搬运这些凶猛的肉食性昆虫的画面吧?

甚至连人类避之唯恐不及的蜜蜂都害怕蚂蚁。据说蜂巢连接树枝的巢柄会这么细,就是为了躲避蚂蚁的攻击。蜜蜂会在这根细细的支柱上涂抹一种蚂蚁讨厌的物质,用来防御蚂蚁的袭击。

对于生物而言,究竟何谓「强者」呢?答案肯定不是取决于体型的大小,也绝非力量的强弱。

战国武将眼中的强者

在中国的家徽中,最常被使用的十种象征性图腾是「老鹰的羽毛、橘柑花、栎树叶、藤、野慈姑、蘘荷、桐、地锦、木瓜、酢浆草」。

当中除了老鹰的羽毛,其余九种全部都是植物。中国的家徽有很多都以植物为原型。

反观欧洲的纹章,大多是狮子、鵰或独角兽等看起来很勇猛的动物。明明中国也有外观孔武有力的生物,为什么中国人偏偏要用食物链底端的植物做为象征呢?

中国人认为的强者,并不是外表看起来很强大的生物,而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冷静以对、姿态凛然的植物,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植物做为自己的家徽。

奇妙的是,在十大图腾当中,「野慈姑」和「酢浆草」都是杂草。尤其是活跃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勇猛武将,特别喜欢以杂草为家徽。野慈姑是一种生长在田里的顽强杂草,然而中国武将却崇敬地称呼它为「胜利之草」。此外,酢浆草也不过是生长在旱田或路边的小小杂草而已。为什么战国武将要选择杂草做为家徽呢?

生长在水田或旱田里的杂草,无论怎么拔都会重新再长出来,逐渐向四周蔓延。战国武将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与多子多孙的祈愿重迭在一起。对于战国武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存活下来,让家族得以生生不息。这些身经百战的勇者,非常清楚田野间的小小杂草拥有多么强大力量。

杂草并不强大

人们常说:「要像杂草一样坚毅不拔。」对于这些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杂草,大家常常以为它们是很强韧的植物。然而在植物的世界里,杂草并不是一种强大的植物,反而有人说杂草是「脆弱的植物」。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植物会为了阳光、水分和生存空间,不断上演激烈竞争的场面。在那样的植物间竞争中,杂草是属于弱势的族群。这就是为什么在植物茂密的森林深处,看不到被归类为杂草的植物群的原因。

因此,杂草会选择在其他植物无法存活的地方生长,例如人来人往的路边,或是频繁除草的田地里。

另外,应该也有很多人对庭院的拔草工作感到困扰吧。不过很抱歉,我们完全没有方法可以预防这些一拔再拔却无法根绝的杂草。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杂草的话,据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除草」。

(由pixabay供图)

因为不除草的话,那些在竞争中占优势的植物就会陆续生根发芽,排挤掉原本的杂草,所以只要停止除草,那些被归类为杂草的植物就会销声匿迹。但当杂草消失以后,原本的土地又会被大型植物占据,变成群雄割据的林薮,如此一来反而更加麻烦。

我们总认为杂草很强韧,但其实杂草是一种脆弱的植物,唯有在无人除草的偏僻地带,才能够觅得生存的空间。

弱势生物的三大挑战

正如前文所述,自然界里的「强」与「弱」,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单纯。

我们概略性地从以下三种角度探讨「弱者的策略」。

首先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俗话说弱肉强食,弱者总是会成为强者的腹中物,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猎物提供食物,捕食者也会无以为继,因此捕食者其实也是非常依赖猎物的脆弱生物。

话虽如此,猎物一旦被吃掉以后就没戏唱了,所以若捕食者发动攻击,牠们还是得设法逃命才行。至于如何从这样的危险中安然逃脱,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一种弱者策略。

其次是与他种生物的竞争关系。

为了食物和生存空间,生物不断展开炽烈的竞争,这种关系称做「种间竞争」。其实在自然界里,比起被捕食者吃掉,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种间竞争,反而是更为频繁的战争。

毕竟在这样的战争中,败阵者势必会灭亡,所以这完全是一场赌上生死存亡的严峻战役。

在唯有强者得以生存的定律中,弱者究竟该如何自保,这是第二种要探讨的弱者策略。

第三种是相同物种之间的霸权之争。

相对于与他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相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互相竞争则称做「种内竞争」。在相同的物种中,一样有强者和弱者之分。强者能够占据较好的捕食领域,并获得雌性的青睐。那么弱者又该如何是好呢?牠们在同类之间的行动逻辑,就是第三种弱者策略。

「强者」的定义是什么?答案绝对不是击败他人。

对于生物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用说,当然是存活下去。

虽然说弱肉强食,但强者就算吃再多弱者的肉,打败再多的竞争者,一旦灭亡就没戏唱了。最后的结论就是,并不是「强大的生物存活下来」,而是「存活下来的生物比较强大」。

号称「德国皇帝」的足球名将碧根鲍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不是强者胜,而是胜者强。」

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

这就是为什么兰切斯特战略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

对弱者而言,兰切斯特法则可谓是颠覆弱肉强食的终极武器。

你离成功,只差一套经营战略!

许多人在直面竞争对手时,

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要打败他!」

但是,这只会让你过度专注于竞争当中,

忽略了应该从「改变」自己或公司做起。

强大自己,才是胜过他人的不二法门!

恪守买家好卖家好社会好三赢原则,

运用「营销」与「创新」的力量,

帮助弱小企业从战略上逆转竞争劣势,

激发个人和团体造福社会的潜力。

支持他们,是我们的使命!

  • 兰切斯特 (成都) 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 成都武侯区,武青南路 6号
  • 南京栖霞区,兴智科技园A座
  • 182 1555 30**
扫一扫,加微信